-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栏[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收[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征[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刊[06/30]
科普|抑郁症的阅读疗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利益相关#因为自己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倾向,对抑郁症的现状十分关注。 可惜上学期和学新闻的基友申请一个有关抑郁症的课题,被校方给否决了。当时的导师就说过这样的题材比较边
利益相关#因为自己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倾向,对抑郁症的现状十分关注。
可惜上学期和学新闻的基友申请一个有关抑郁症的课题,被校方给否决了。当时的导师就说过这样的题材比较边缘化,但我仍旧想要试图阐释这种现象。
我身边有些朋友长期受抑郁症之苦,包括我自己。从表面上看,抑郁症是看不出来的,除非你已经是重度患者。我曾经想过自杀,不要觉得这很奇怪,你也很有可能在某个不愿起来的早晨或者夜深人静的夜晚,脑中突然出现这个想法。
当我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我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只想躲在自己的安全区内,别人也不要来打扰我。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幻听、妄想等状态。我会把自己的存在感缩到最小,不会感到饥饿,但是感觉很累,很累。而这好像是生活的压力造成的错觉。
我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为什么别人那么厉害。
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成就感,好像身体和意识已经分离开来。
我的价值观消极,低迷,觉得找不到人生方向。
这些你都有过吗?
我采访过一个重度抑郁症的朋友。采取药物治疗后,他现在好多了。但仍旧感到与世界格格不入,主要是他的价值观无法与主流相融入。其抑郁症的产生不是一瞬间或者短时的,而是长久存在,并且随时会复发的一种状况。只要外在因素出现偏差,心理机制承受不了就会病变。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重点强调童年阴影对以后的成长中起到的负面影响,但据我所知,他并没有这种影响,但也不能十分确定是否受到这方面的因素。
“我有时候很骄傲,因为我懂的比别人多,所以我会大声说出来我知道的。”
和很多抑郁症不同的是,自大很可能也是产生的原因之一。因为有一种情况说的是自大背后是一种深深的自卑。希望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想要引人注目,渴求成功,这样的价值观非常普遍,但也同样容易引发抑郁症。
“我应该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我应该做这些,但是我找不到这些的价值在哪?”
我们看到“应该”这个词,它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驱动力,“应该”的词义在百科的解释是:“用于建议,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从这里,我们发现“应该”是被外在强迫的。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多少事情是基于本人该做的,只不过是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价值观。
正如我那个朋友所说:“要想治愈抑郁症,就是不断进行自我构建,重建或者完善价值观,改变认知状态。”
下面,我会具体谈谈抑郁症的现状和所谓的“阅读疗法”的自我重构理念。
抑郁症是什么?
广义的来讲,你能想到的所有消极的观念都是抑郁症的内涵和外延。狭义上来讲,抑郁症是一种当抑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影响正常的生活并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抑郁症的核心是“抑郁”,即情绪低落。很显然,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无非是时间问题,而是否形成病症的关键是你否跨了过去。
根据WHO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第二大类疾病。第一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再说的严重点,在我国每年28.7万起的自杀案例中,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我们会被这样的数据惊到,要知道我们以为的抑郁症不过是心理上的疾病,却有这样惊人的破坏力和影响力。甚至让我们害怕,抑郁症是否会传播。
很不幸的是,抑郁症是会传染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默纳·韦斯曼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论文称,患抑郁症的父母如不接受治疗,他们的孩子也有可能会产生焦虑和心理问题。
我们会发现,如果自己一直不停传播负能量,抱怨生活,长期以后身边的朋友很可能也会沉浸在低气压之中。如果你没有改变,有些人或许选择离开了你,有些人被你影响情绪也产生愤懑不满。要知道,坏的事情总是更容易被影响到的。
抑郁症的症状
每个人的症状都有所不同。根据官方资料,主要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为典型。一些具体的表现可以自寻百度。
抑郁症患者通常认为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失败者,背运者和被俘获者,认为自己的将来一片黑暗;常表现出社交冷漠和顺从行为,却体验高度的愤怒,拒绝他人。
“我看到有个吧友因为小时候父母的影响而导致的抑郁症,已经从大学退学。她称:‘某种程度上你们并不能理解,不是一句开心点就能解决的问题,我有时也会突然有那么一会的时间想忘掉过去活下去,可是还是会被绝望的念头打消,有的时候我并不想死。’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zonghexinwen/2020/1024/478.html
上一篇:关于情绪稳定剂应该知道些什么
下一篇:山东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