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栏[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收[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征[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刊[06/30]
大脑为啥有方向感?科学家发现“方向神经元”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厉害了,我校转化神经科学中心程勇教授团队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新机制! 11月18日,国际精神病学权威杂志《Schizophrenia Bulletin》在线发表了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程勇教
1,厉害了,我校转化神经科学中心程勇教授团队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新机制!
11月18日,国际精神病学权威杂志《Schizophrenia Bulletin》在线发表了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程勇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
在这篇题为“A Network Analysis of Epigenetic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in a Neurodevelopmental Rat Model of Schizophreni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论文中,程勇教授课题组利用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障碍动物模型,首次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网络技术对神经发育障碍动物模型脑内异常表达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组免疫基因异常表达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重要分子基础,揭示了表观遗传和转录失调在动物模型中的作用。
这篇论文是该研究团队继2016年4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和今年2月份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后,再度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2,Nature:方向感如何产生?科学家揭晓大脑相关机制位于大脑中央复合体中的方向神经元(用荧光蛋白标记)
近日,有科学家在《Nature》上揭示了大脑定向系统的相关机制,即将自我定位的相关信息与环境地标相结合,这是精确导航的关键过程。Fisher研究团队和Kim课题组分别通过研究,回答了方向神经元如何对地标位置作出稳妥的反应,如何在新环境下迅速定位的难题。
用果蝇来研究大脑定位系统是个极好的例子。研究者发现方向神经元(heading neurons)位于大脑中心复合体中的一个环状的椭球体(ellipsoid body)中,这些细胞对应着所有可能的方向,以提供一个可以用来导航的信号。
3,Neuroscience Bulletin (IF 4.246) | 脑肠肽的神经保护作用:帕金森氏病的潜在疗法
?
2019年11月,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在Neuroscience Bulletin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Brain-Gut Peptide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Parkinson’s Disease”的综述文章,主要综述了对与帕金森氏病(P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4种脑肠肽及其作用机制,为PD的治疗和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还讨论了其他常见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及作用机制,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nesfatin-1和胃饥饿素,以及它们在PD治疗中的最新应用。
?
4,NBT | 高伟团队开发可穿戴汗液传感平台助力医疗健康管理
11月25日,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系高伟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长文文章Alaser-engraved wearable sensor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uric acid and tyrosine in sweat,采用低成本大规模激光加工工艺,设计制备了可穿戴的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应力传感器,实现了运动过程中呼吸心跳等生理信号实时监控,并通过温度校准补偿,实现了非侵入式生物标记物准确探测(例如低浓度的尿酸与氨基酸)。
进一步通过设计优化多层微流道结构,结合柔性电路板,得到集成化多模式皮肤传感贴片,并配合微流道结构,实现一体化、可编程、自动化分析平台的研发,用于非侵入式汗液多项微量生物信息的原位准确探测与实时新陈代谢管理,并通过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反馈实现动态分析及新陈代谢辅助管理。该项工作拓展了可穿戴传感器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各界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5,NATURE COMMUNICATIONS脑电研究:工作记忆期间大脑慢速震荡对区域间皮层交流的动态调节工作记忆在大脑中是通过分布式的额顶叶认知控制网络来实现的,但在这个网络中控制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尚未清晰。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的B. Berger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相关文章。
研究者展示了在工作记忆任务中,大脑使用一种振荡机制来调节前额叶认知资源的获取,从而动态控制前额皮质与远端皮层的相互作用。结合脑电图与非侵入性脑刺激表明,后脑的快速节律性活动嵌套在前额慢波中。根据认知需求,这种高频活动被嵌套在慢波的不同阶段,从而根据认知力调整的额顶叶控制网络能够动态耦合和去耦合。
6,世界首个返老还童的收费临床试验获批,“只需”100万美元,让你年轻20岁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zonghexinwen/2020/0904/437.html
上一篇:医学院张杰教授课题组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杂
下一篇:阻击疫情从“心”出发,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