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湖南医科大学胡盛麟陆志冈1提要生物医学的发展,以实验医学和病理学为基础,逐渐形成生物医学模式。它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基础,巨大的

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湖南医科大学胡盛麟陆志冈1提要生物医学的发展,以实验医学和病理学为基础,逐渐形成生物医学模式。它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基础,巨大的技术资源,在阐明疾病机理和设计新的治疗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就,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生物医学模式不能说明与解决心理,杜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由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疾病谱改变,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生物一心理一杜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已是客观必然的趋势。“医学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美国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心身医学家恩格尔(G,I,Engel)教授提出来的。1977年,他在美国权威很高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文章,题为:。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面临的挑战。。该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从80年代初,我国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医学模式及其转变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且是涉及到整个医学领域要作出相应改变的重大实践课题,必然也对医学教育发生重要的影响和冲击。本文拟就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进行讨论。一、生物医学横式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实验医学和病理学作为基础和支柱。按照生物医学模式的概念,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近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百年来,医学家广泛地采用物理、化学等学科先进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了深入研究,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深入到生物膜,蛋白质、酶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医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带头学科,已形成一个有五十多个门类、数百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学科体系。它拥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基础,巨大的技术资源,在阐明疾病机理和设计新的治疗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认为,没有生物医学的巨大发展,就没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模式,不仅过去,现在,而且将来都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巨大动力。生物医学模式既然是如此一个科学的模式,成功的模式,那么,为什么要被新的医学模式所取代呢?以下对此进行重点的探讨。二、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医学模式是由医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是医学实践活动的归纳与总结,有什么样发展水平的医学,必然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医学模式。医学每进入一个新阶段,必然引起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其转变的必然性。1.生物医学模式的内在缺陷是转变的根本原因。医学模式必须能解释全部医学现象,也就是说,它必须全面地反映疾病的本质。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于已知的或未知·34.的自然原因引起的,排除这些原因,将使病人得到治愈或缓解。这一概念,刘·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完全适用的。然而,当运用这一概念去解释许多心因性,功能性疾病及某些精神疾病时,却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众所周知,大多数精神病的诊断,不象其他疾病的诊断那样精确,其致病原因,也多由于心理刺激和社会原因而产生,通常很难检测到生物化学或神经生理的改变,许多精神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完整的。这一事实,在精神病学家们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1977年,在美国一次关于精神病学教学的会议上,出现了两派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生物医学模式所构建的框架不能包容精神病学,那么势必将精神病学从医学的领域中独立出去,然后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新的学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精神病学理所当然地应归属于医学的范畴,因此,也自然地应该使之适合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为了解决前述的矛盾,唯有将精神病学的学科范围,严格地限制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对那些不能发现机能和形态改变的例案,只好交给非医务人员去处理。在这场争论中,恩格尔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方面。他认为这种矛盾是生物医学模式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他说:“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存的模式对医学而言,已不能满足要求,对精神病学更是如此。精神病学的危机,部分的或大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模式本身。oc”思格尔的论点,揭开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序幕,它的绝对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了。2.疾病谱,死因顺位和病因的变化,揭示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历史上,由细菌、病毒等微小生物引起的疾病,如鼠疫,霍乱、天花和肺结核等急慢性传染病,曾无情地吞噬了成百万、上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午第3期万人的生命。1900年美国疾病死因中的前四位是流感(包括肺炎),各型结核,胃肠炎和、C,脏病。直到奉世纪初,传染病仍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954—1959年,我国疾病死因中的前四位是呼吸系疾病、急住传染病,结核病和消化系病r2)。生物医学模式的概念对于这类疾病是完全中肯的。当这些疾病构成对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威胁时,人们是不会去怀疑生物医学模式的正确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发明了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菌药物,生物医学战胜了多种急慢性传染病。解放前,传染病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目前已下降到第十位[。’,而占据死因前四位的是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分别占26。04%,21.67%,20.14%和9.36%[2]。国夕k资料与此近似。由于死因谱的变化,医学研究的重心必然地转向这些疾病。研究的结果显示,这些疾病的发生,除了与理化和生物因素有关外,心理紧张,环境污染,行为习惯等心理社会因素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1981年部分城乡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最大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其中又以消费类型为主c2l。生活方式主要与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有关。环境因素主要与意外死亡有关。研究显示,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构成比,我国与美国的数据接近,见表。心理因素刘‘疾病既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又有致病和导病的作用。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溃疡、肿瘤等等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结果,都显示了心理因素的影响。据美国报道,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的患者,十分之九有忧伤史,250例癌证患者中,156人有精神刺激史;妻子早丧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比正常男性高40%。Holme~曾设计了社会调查评分表。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年第3期小国与美国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之构成比(1岁以上,男女合计)人类土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物学因素制度中国44.719.227.39.3(19S1)美国43.917.623.210.2(1977)*中国仅为部分城乡资料收集了生活中可以引起心理反应的事件共43项,然后用心理物理学方法换算成定量数值——生活变化单位,例如配偶死亡为100,离婚为73,法律纠纷为29,工作不顺心为23,交通问题罚款为17。共观察300例,结果发现80%在最近的将来患病[4)。大量事实表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要消除这些影响因素,也决不是生物医学所能解决。例如,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公害,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要促进全体人民的健康,必须从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来研究疾病的社会防治。如此,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影响日益深刻了。可以认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化社会面临的必然趋势。3.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医学模式转变的思想基础。生物医学模式包挣了两个哲学观点,即还原论和身心二元论。身心二元论认为精神和躯体是分离的。这种哲学观点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教会已允许解剖人体,但不允许对人的精神和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因为精神和行为与灵魂有关系,是属于教会的领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生物医学科学把人体当作是机器,疾病是机器发生故障的结果,医生的任务是修理机器。因此对疾病的.35,研究,一开始就集中于躯体的生物学过程,忽视行为和心理因素。还原论(Reductionism)亦称简化论。它是一种要求从简单的基本原理中,最终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生物医学模式以还原论为基础,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确定。运用化学和物理的表达方法来解释生物学现象。在还原论的影响下,化学和物理方法被引进医学领域。在基础医学研究中,从局部分析着手,分别从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各个层次去认识人体变化的规律。在临床医学中,医生往往存在“治病不治人。的倾向,只注意生物学的躯体和疾病,忽视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启,之,不论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都只是从人的生物学属性来思考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医学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稳态概念、免疫学说、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内分泌学说的建立与发展,揭示了生命过程中许多内在的复杂联系,进一步粉碎了医学领域中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特别是系统论的发展,开辟了整体沦研究的道路,开始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认识[叫。通过不同组织层次: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机体、人、家庭、社会和生物圈来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从整体水平来探讨其性质和功能,从而提出在各组织层次共同起作用的基本定律或原理。不仅姗此,整体论还要求从群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相互联系上观察问题,这就突破了几百年来生物医学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从生物因素与社会和心理因素结合上认识疾病和健康的问题。所以,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正是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和要求。综上所达,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内在缺陷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生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1/0416/653.html



上一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精神病学的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焦虑梦和创伤后紧张的关系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