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栏[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收[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征[06/30]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刊[06/30]
团体干预在改善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精神病公众污名(public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由Corrigan等[1]研究者提出,可将其概括分为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三部分,也就是人们采取消极的态度及行为对待精神病患者(包括偏见的态度、
精神病公众污名(public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由Corrigan等[1]研究者提出,可将其概括分为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三部分,也就是人们采取消极的态度及行为对待精神病患者(包括偏见的态度、消极的情绪反应及歧视的行为)[2]。它对精神病患者造成的间接影响超过直接对患者的羞辱[3],可导致患者自尊、寻求治疗性帮助的动力、治疗的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及康复希望的下降等[2-4],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率及护理质量[5]。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也存在污名的态度[6],而且通过单纯的精神科知识学习并不能改善她们对精神病污名的态度[7]。Melissa等[8]研究结果证实联合应用教育与接触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改善途径。鉴于团体干预在改变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有效性[9],本研究借鉴国外的有效方法,综合运用知识教育、与患者接触及精神科工作技能培训等进行团体干预,旨在改善护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及行为,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3~8月,在河南某高校招募护理专业在校本科生110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问卷初筛对精神病患者存在污名态度的护理专业学生。(2)学习过《精神科护理学》课程。(3)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并能够配合完成7次活动。排除标准:(1)本研究前或期间接受其它精神病相关研究。(2)曾有与精神病患者接触史。(3)不愿参与或干预期间退出。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名学生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5名,对照组55名。两组的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汉族。观察组的年龄为(21.)岁;对照组的年龄为(21.)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民族、家庭类型、心理问题情况、愿意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的情况、是否与精神病患者接触、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得分及社交距离量表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对象的脱落及处理:除了由于各种原因请假或未能及时返回问卷的研究对象外,对照组及观察组完成所有资料收集的研究对象分别为52名和51名;两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团体干预小组的组建及培训 由干预者本人总负责组建干预小组,主要由护理研究生4人、心理学指导老师2人及心理咨询专家1人组成,进行课题方案设计、问题讨论等,制定干预应急预案,保证干预有效进行。干预前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统一干预理念方法与资料收集方法。干预主要由研究者本人执行,小组人员辅助,研究者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有丰富的团体干预经验。
1.2.2 干预方案的设计 研究者在查阅大量国外关于精神病公众污名相关干预性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医学院校学生艾滋病反歧视干预方案的设计,确定了团体干预的主题、具体的干预内容及相应的目标;干预方案初稿形成后,经干预小组讨论及专家修改进行完善及预实验,并结合现况调查的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终稿。
1.2.3 团体干预方案的具体实施
1.2.3.1 知识回顾主题 共有1次,约90 min;主要形式为问卷调查、知识竞赛等;主要实施过程为:(1)观察组干预对象对待精神病患者态度及行为的评定。(2)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巩固已学习过的相关精神病知识。
1.2.3.2 关爱精神病患者主题:共2次,每次约90 min;主要形式为知识讲座、观看视频、情景剧表演及小组讨论等;主要实施过程为:(1)由研究者进行“关爱精神病患者”知识讲座,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精神患者的现状、精神病公众污名的概念、形成过程、存在状况及对患者造成的影响。(2)观看精神病患者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相关视频。(3)进行“假如我是患者,我该怎么办?”的情景剧表演。(4)以“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言。
1.2.3.3 走近精神病患者主题 共2次,每次约90 min,其中临床学习为180 min;主要形式为座谈会、游戏、小组讨论及临床学习等;课堂活动由研究者本人执行,1名护理研究生辅助,临床学习由3名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人员执行;主要实施过程为:(1)由2名康复的精神病患者与研究对象进行座谈讨论。(2)进行“名人与精神病”游戏。(3)以“我与精神病患者接触后”进行小组讨论。(4)临床学习,把研究对象分为5组,每组约10人,分5次进行。
1.2.3.4 我是精神科护士主题 共2次,每次约90 min;主要形式为知识讲座、角色扮演、问卷调查及个人发言等;由研究者本人执行,1名护理研究生辅助;主要实施过程为:(1)由研究者进行“与精神病患者沟通与交往的技能”的讲座。(2)进行给定情境的角色扮演。(3)由研究者进行正确认识精神病患者的危险性讲座。(4)进行干预后的问卷调查。(5)小组代表针对本次活动的学习感受发言。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0/1112/507.html
上一篇:本科护生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现状及其与精神病接
下一篇:帮孩子积极应对不良情绪